恩威医药靠一纸秘方打天下?研发人员仅13人,研发费用400多万,研发费用率远低于同行,如何体现创新价值?

综合 2025-07-06 03:39:40 22

恩威、恩威太安堂等股价跌宕,医药员仅用多用率远低于同引发投资逻辑生变?靠纸中药板块“IP”化趋势何解?

来源:医药经济报

在“一天一个白马股”的杀跌行情里,中药板块也未能摆脱跌宕起伏的秘方尴尬走势。

9月28日,打天中药板块再次走低跌幅1.03%。下研行何刚戴上“ST帽子”的发人发费发费太安堂跌超5%,、人研跌幅均超4%。体现

然而,创新就在前一个交易日,价值中药板块盘中拉升走出“大阳线”。恩威截至9月27日收盘,医药员仅用多用率远低于同中药板块涨幅最大的靠纸前5家上市公司走势相似:C恩威涨16.20%;涨10.09%;涨9.97%;涨7%;涨6.90%。在此之前,秘方、、紫鑫药业、、等企业股价刚刚遭遇下跌。

“跟着老中医要偏方的,除了投资者,就是上市公司!”一名资深投资者发出的感慨,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资本市场对于中医药核心价值的思考。

事实上,中医药的价值往往依赖于“IP”或“秘方”。一直以来,中药上市公司市值Top10企业的排名在不断变化,然而,北京、、片仔癀和等拥有品牌中药的4家企业一直稳居Top10。

这一现状的确值得思考:中药行业的长期投资红利是否始终是独家品种(长期增量)+医保放量(或基药放量)+垄断提价(稀缺品牌)?

01

破发与大涨创新药概念输给中药秘方?

9月21日,明星创新药企与老牌药企同日上市。

被寄予厚望,被视为“全国第五家A+H上市”的诺诚健华,依然难逃破发命运,并且一路大跌,截止发稿时,跌幅已达16.54%,总市值不足165亿元。

两相对比之下,营收依赖单一品种“洁尔阴洗液”,研发人员仅13人的恩威医药,凭借中药秘方逆势上涨,最高涨幅近70%。 

相同的开端,却有不同的结局,尽管导致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,或许有两者各自定价的因素在内,但在不断强调医药创新的宏观环境下,这样的结果也引发了众多资本市场讨论之声:

“现实是如今的创新药概念没干过中药秘方。”

“恩威医药靠‘一纸秘方’打天下?”

“研发人员仅13人,恩威医药如何体现创新价值?”

市场观点认为,对比同行中医药上市公司,恩威医药的研发创新进展的确乏善可陈,成立近20年来,研发费用、研发人员数量与同行比少得可怜,自2014年9月“愈美泡腾片”的临床申请未被批准后,恩威医药连续七年无新药申报记录。

据招股说明书内容显示,恩威医药2019年-2021年的研发费用仅分别为440.26万元、484.23万元以及432.48万元,于一个报告期内年营收6-7亿的医药企业,研发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0.71%、0.76%以及0.64%。不难感受到,恩威医药的研发费用率远确实低于同行上市公司。

此外,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也远低于同行。截至2021年年底,公司专职研发人员仅13人,占占据总员工人数的比例仅0.79%。

除了研发滞后,恩威医药仍未完全摆脱对单一品种洁尔阴洗液的依赖。2019年-2021年,洁尔阴洗液销售收入分别为3.14亿元、3.21亿元和3.23亿元,占恩威医药总营收的50.64%、50.66%和47.56%。换而言之,目前,恩威医药近一半的营收依旧依靠一款30年前面世的产品。

02

跌停又“戴帽”百年老字号缺IP就不香了?

资本市场跌宕起伏,中药板块涨跌无不吸引投资者目光。部分老字号药企的股价走势,也着实让人揪心,最受影响的依然是缺乏IP加持的中药企业。

9月26日晚,太安堂发公告称,因控股股东资金占用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清偿,公司股票将于9月27日开市起停牌一天,于9月28日开市起复牌,复牌后公司股票将被实行其他风险警示,股票简称由“太安堂”变为“”。

9月26日,太安堂开盘后不久跌停,收盘报价3.38元/股,9月28日早盘,太安堂再次一字跌停,截止收盘,报价3.28/股。

创2021年2月以来阶段新低,较2021年9月15日8.09元/股的历史高点,跌超50%。

事实上,今年以来太安堂已出现重重问题。

除控股股东违规占资外,太安堂还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,被证监会立案调查。

在太安堂延期披露的年报中,2021年度营业收入较2020年度减少36.79%;2021年度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-8.03亿元,同比下降幅度为-3714.24%。这是太安堂自2010年上市以来,首次出现年度亏损的情况。

太安堂解释称,主要为商誉减值和为剥离重资产产生的亏损。公司在2011年收购宏兴集团和2014年收购康爱多分别形成商誉1.30亿元、3.15亿元,导致2021年归母净利润减少4.45亿元。

据了解,宏兴集团多年来从事中药生产、销售、科研,拥有中成药、保健品等方面的生产基地;而康爱多是国内首批成立的医药电商企业之一,可整合医药产业中互联网医疗、医院、医生、药店、患者等资源,帮助太安堂构成新的“医药+互联网”生态圈,开展慢病管理等增值服务业务,形成慢病领域独特的竞争优势。

通过这条收购之路,怀揣传统中药基因的太安堂摇身变为了集传统皮肤中药、生殖健康、心脑血管治疗、医药电商等领域于一体的转型“多面体”。

然而发展并未如愿,2022年上半年,太安堂营收为5.10亿元,同比下降58.87%,归母净利润为-1.13亿元,同比下降121.81%。针对营收大降,太安堂解释称,报告期内子公司康爱多的药品电商零售销售大幅减少所致。

“多面体”带来的业绩下落也让投资者质疑。

有投资者向太安堂提出担忧:好的公司都有一款拳头产品,比如片仔癀、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、江中的健胃消食片等,目前太安堂缺少这种“IP”重磅产品。

业内人士表示,中药的结构性机会存在于部分细分领域,如口服制剂,拥有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的口服中药品种市场空间依然较大,凭借确切疗效可以逐渐取代中药注射剂的个股有一定的机会;同时,考虑到经典中药所具备的“IP”属性,资本市场依然愿意给拥有经典秘方的中药企业更高溢价,这无疑加剧了资本市场的“马太效应”。

行业观点普遍认为,中药企业拥有“独家秘方”,将产品或品牌“IP”化,的确是成熟的发展路径;同时,持续进行创新产品的投入,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,加速推出中药创新药,这才是更多中药企业稳健发展并取得资本市场长期认可的关键因素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flash.bzsquare.com/html/653a8599261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中再集团和春雷:全面发挥再保险作为行业“减震器”和社会“稳定器”的作用

时隔半年 昔日身价百亿的股市“抽水女王”有了新消息

中国股民不信巴菲特

赵伟:繁荣的顶点?“衰退交易”的历史启示

事关就医、参保!北京医保家庭共济政策将实施 备案方可享受

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抵达莫斯科 将与俄方就能源政策问题展开沟通

上周打新收益分化,国博电子一签最高赚超1.4万元, 本周这11只新股“上市”

腾讯前员工追讨1300万加班费,法院终审判赔9万…啥情况?对结果不满意,或申请再审

友情链接